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会说话的人,说话时自带温度,让听者心里感觉如沐春风。而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伤人于无形,让人心里添堵。
有人说: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人与人之间来往,语言能决定彼此的关系,也决定了别人眼中看到的“你”。
说话有分寸,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有人说,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其实说话也要讲究分寸感,这个分寸感就体现在,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语言表达技巧
1. 语言表达要考虑谈话的对象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沟通协调不仅要 "知己",更要做到"知彼",只有掌握了交际对象的基本情况,再投其所好,避其所讳,达到目标,才能有效沟通。语言交际是双向的,既要听当事人说话,又要听当事人说话,所以说话的一方要听当事人的年龄、身份、职业、地位、学历、文化背景、思想、性格、爱好、禁忌等,才能说出合适的话。即所谓的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 语言表达应与场合相符
交谈的场合有多种,有高兴的、悲伤的、庄重的、轻松的,在高兴的场合讲悲伤的话,在庄重的场合讲笑话都不合适。庄重的场合要求使用庄重、规范的语言,一般用书面语。工作场合要求语言准确、简明,经常使用某些专业术语或行话。日常场合要求语言自然、友好、灵活,一般使用口语。娱乐场合需要风趣、生动的语言,有时还需要一点幽默感。场合不同,表达语言也要有所变化,因地制宜,注意分寸,巧用语言,才能达到好的表达效果。也就是所谓的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的语言要巧妙、自然。
3. 语言表达要考虑目的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语言表达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决定了合适的语言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交流的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侧重点等也应不同。同时,了解对方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语言表达要体现礼貌性
中国的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语和谦语,应尽量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重和礼貌。敬语只能用于指代对方,而谦语只能用于称呼自己的一方。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注意使用谦虚恭敬的词语和礼貌的短语。
5. 语言表达要恰当
语言风格是指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风格。它分为两类:口语风格和书面风格。不同的风格,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口头谈话风格应通俗易懂,亲切自然,生动活泼;书面交流风格应庄重严谨。
6. 语言表达要准确
汉语博大精深,不乏同音双关、同音歧义的词语。因此,在谈话中需要准确使用。准确表达是大家在谈话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表达者的基本要求。否则,不准确的表达会造成误解、不愉快,甚至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