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洒在西安市临潼区铁炉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屋顶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悄然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将温暖的阳光转化为有力的能量,送入每一间教室和宿舍。
“现在,教室白天温度能达到二十多摄氏度,晚上宿舍也不冷,感觉很温馨。”11月20日,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学生张彤杰的一番话,道出了这所寄宿制学校今冬真切的变化。就在一年前,师生们还在为如何温暖过冬而烦恼。
(资料图)
改变,始于我市启动的“光伏+清洁取暖”试点项目。
如今,铁炉初级中学和蓝田白村初级中学两所学校,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空气源热泵”的综合解决方案,告别了供暖效果差、电费成本高、无稳定热水供应的困境。
创新方案破解取暖难题
记者走进铁炉初级中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这些光伏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铁炉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前我们采取空调取暖,但比较干燥,时间长了身体不舒服。”校长杨小峰告诉记者,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我们原先取暖主要依赖分体式空调,不仅制热效果不佳,低温天气易停机,而且电费支出居高不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省太阳能协会、西工投、隆基、太阳雨等单位,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取暖痛点,创新推出“光伏+热泵+储热”综合解决方案。铁炉初级中学、蓝田白村初级中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
“我们在对农村学校周边的资源禀赋情况进行调研后,确定采取‘光伏+清洁能源’综合解决方案。”西安工投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经理张鹏程介绍,这种方案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充足的屋顶资源和当地的太阳能资源。
校园光伏照亮绿色未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铁炉初级中学,总容量416.355kW的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驱动整个校园的供暖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通过一次性投资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空气源热泵、储热设施及配套管网,实现了清洁供暖与热水供应全覆盖。铁炉初级中学除光伏系统外,还配备了2台120P空气源热泵、500kVA变压器等设施,同期试点的蓝田白村初级中学也建设了259.53kW光伏系统和配套设备。
这套方案展现出多重优势:太阳能发电具有绿色低碳特征,为学校提供相对廉价的电能供应,满足冬夏采暖和制冷需求,在非供能季,余电上网还可增加学校收入;空气源热泵安全环保,制取同等热量的耗电量仅为电炉的1/3;储热系统可助力实现“削峰填谷”效果,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运行数据,有力地证明了项目的成效——截至10月底,铁炉初级中学累计发电10.11万度,蓝田白村初级中学累计发电14.62万度。今年6—10月,两所学校国网用电量同比下降约10.33万度,节约电费约5.71万元,光伏收益合计约10.30万元。
铁炉初级中学校长杨小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从5月份并网发电以来,我们已经发了10万多度电,给我们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并且完全可以满足取暖的需要。”
如今,在铁炉初级中学,光伏设施不仅是一套能源系统,而且也成为生动的教学平台。除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上述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新能源科普角”,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教学等形式,让学生们直观了解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相关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清洁取暖助力绿色发展
事实上,我市越来越多农村学校的屋顶,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屏障,更是汇聚阳光、传递温暖的能源站。
农村学校的“光伏+清洁取暖”试点,是我市推动绿色能源应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光伏产业发展,从产业园区到农村学校,从工厂屋顶到农家院落,光伏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特别是今年,我市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分布式光伏装机已达326.37万kW,其中,今年新增并网96.43万kW,增长量是去年全年增长量的86%;分布式光伏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1.25%,分布式光伏作为我市能源绿色转型重要引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今年5月,我市印发《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光伏制造基地,光伏产业链规模达到2100亿元。
实施方案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7年,全市光伏新增装机量2GW,累计装机量达到4.3GW;建设100个“光伏+”乡村振兴行政村;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5%。
随着更多学校、工厂和村庄加入光伏应用行列,这些深蓝色的光伏板正成为我市城乡的亮丽风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这个冬天,阳光以创新的方式温暖着乡村教室,也照亮了我市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