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
“劣币驱逐良币”,指的是一种货币流通的现象。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如果有两种面值相同的货币一起流通,“做工好,分量足”的良币会被人们收藏、囤积甚至重新熔铸,从而逐步退出流通市场;而“做工差,分量轻”的劣币会充斥市场,成为市场流通的主流货币。这种现象被称作“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质是“利益的驱动”,说白了“良币”更值钱,更受人们的喜爱,到手的良币,就被囤积起来,找合适机会再高价变卖掉!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两种一元钱银币,第一种重10克,第二种重5克,这两种钱币因为面值一样,所以购买力是相同的,假设都能买一只雪糕。这个时候,头脑灵活的人可能会发现,如果把10克的硬币融化掉,正好能造出两枚5克重的一元钱,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一元变成二元,购买力翻倍了,能买两只雪糕了!
当然,实际环境中两种同面值的货币不会有这么大的价值差距,这里只是举个容易看懂的例子。
一旦明白了这个“发财”的道理,“做工好,分量足”的钱币还会正常流通吗?谁都知道它更值钱,一个可以换两个,所以大家纷纷“收藏、囤积”这种良币,找机会再变卖升值。久而久之,“良币”越来越少!
这不是假想的理论,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史实。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枚广东银元,就曾经跟“劣币驱逐良币”有关系!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银元,像“墨西哥鹰洋”、“西班牙双柱银元”、“荷兰马剑银元”、“法国站洋”、“日本龙洋”等等。
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效应?
先从学术上来讲, 劣币驱逐良币也被称为格雷欣效应。它最早来源于金银双本位制,金银有着法定的固定比率,也就是多少金银就规定了等同于多少发行的货币。但是当市场比率与法定比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一种货币价值偏高而另一种货币价值偏低,就是其中一种的实际价值要比另一种要高,这时候人民就会选择储藏高价值货币。
在进行交易时,大家通常会优先选择价值低的也就是劣币花出去,这就导致市面上的流通货币基本上是劣币。后来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也会出现这一现象。
而我们现在简单地来进行理解就是,假设大家心中都认为黄金更加值钱,那么在规定1克黄金等于100人民币的时候,大家去购物时,就会优先花掉100元,而不是用黄金去购物。
如果将黄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也是这样,哪种货币价值更高,大家就不会优先使用,从而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都是价值更低的货币。
关键词: 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 劣币驱逐良币